北京阆中商會堅持黨建促引領促發展,依托南充市駐京聯絡處黨建陣地,通過創新流動黨員管理模式、搭建京阆兩地橋梁平台,推動100余名在京阆中籍黨員從“異鄉漂泊者”轉變爲家鄉發展的“代言人”與“建設者”。商會以“組織聚力、服務賦能”爲主線,探索出一條流動黨員管理服務與區域協同發展的新路徑,爲北京阆中兩地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。
一是建強“紅色堡壘”:流動黨員在京有了“家”
針對在京阆中籍黨員分散、流動性強的特點,北京阆中商會在南充駐京聯絡處農民工(綜合)黨委指導下,成立流動黨支部,打造“黨員活動室+線上學習平台”雙陣地,構建“三個兩融合”機制。
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:設立“黨員先鋒崗”,將貨車司機、企業主等黨員納入車隊管理,通過車身張貼家鄉文旅海報、播放川劇清音等方式,讓貨運車輛成爲流動的“南充文化宣傳站”。
黨員與企業雙向賦能:黨支部搭建溝通橋梁,定期組織企業負責人與黨員座談,解決資金短缺、政策落地等難題,同時引導黨員參與商會決策,提升組織凝聚力。
北京阆中資源協同共享:對接南充駐京聯絡處資源,爲黨員提供隨遷子女入學、異地就醫等生活服務,並組織返鄉考察團,推動家鄉特産進京、項目落地。
商會通過“線上+線下”模式強化黨員教育:線上利用微信群、小程序推送政策法規和紅色故事,線下每月邀請專家開展培訓,提升黨員政治素養與業務能力。黨員于得寶感慨:“以前漂泊在外像無根的浮萍,現在黨支部就是我們的‘家’,不僅有了精神寄托,更能爲家鄉出力。”
二是擦亮“黨員先鋒崗”:貨運車輛變身“文化使者”
在商會黨支部組織下,于得寶帶領的“黨員先鋒崗車隊”成爲京阆文化交流的“移動名片”。車隊往返京津冀途中,車身張貼“中國綢都”“阆中古城”等文旅海報,車廂內循環播放川劇清音,讓南充文化隨車輪傳遍北方。今年春節,車隊承運的800噸南充柑橘、絲綢等特産抵京後迅速售罄,于得寶的口頭禅“我們南充的柑橘甜過嘉陵江的水!”更成爲家鄉特産的“活招牌”。
“黨員身份讓我更覺責任重大。”于得寶說,“每次裝貨前,我都會仔細檢查車廂,確保家鄉特産以最佳形象呈現給北京消費者。”車隊還主動承擔起應急運輸任務,在疫情期間爲北京阆中兩地運送防疫物資,彰顯黨員擔當。
三是化身“家鄉代言人”:從“輸出勞動力”到“引回生産力”
商會流動黨支部將黨員培養爲家鄉宣傳的“主力軍”。執行會長蔣澤勇每月參加南充駐京聯絡處黨建培訓,與黨員共同打磨推介詞,並將其融入《南充之戀》《絲韻綢都》等宣傳片。這些短視頻播放量突破50萬次,吸引多家企業赴南充投資。
“駐京聯絡處給了我們展示的舞台,現在客商都追著問南充還有什麽資源。”蔣澤勇介紹,商會已累計組織“南充好物進京”活動16場,帶動農産品銷售額超1.2億元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流動黨員中的企業家紛紛返鄉投資,簽約生物醫藥、現代農業等項目,形成“人才回流、資金回歸、項目回遷”的良好局面。
四是書寫“反哺答卷”:流動黨員持續注入新活力
在商會黨支部引領下,在京阆中籍黨員已從“單打獨鬥”轉向“抱團發展”。據統計,近三年間,商會協助解決黨員企業融資難題127次,推動32家企業與南充相關部門對接,促成8個返鄉投資項目落地。黨員李華返鄉創辦的現代農業園,帶動周邊300余戶村民增收,成爲北京阆中兩地産業協作的典範。
“流動黨員是京阆兩地的‘連心橋’。”北京阆中商會會長表示,未來將繼續深化“黨建+商會”模式,通過設立“返鄉創業基金”、舉辦京阆産業對接會等方式,吸引更多人才與資源回流,爲家鄉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。
从“漂泊者”到“建设者”,北京阆中商会流动党员以实际行动诠释着“离乡不离党、流动不流失”的承诺。在黨建引領下,这支红色队伍正持续书写着反哺桑梓、协同发展的动人篇章。
文字:阆中市工商联 编辑: 秦 翀 |